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說明
編制單位: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
編制日期:2020年6月
1 編制過程概述
武漢徑河化工有限公司是原化工部定點生產精細化工產品的專業性生產企業,始建于1975年,有40多年的精細化工產品生產歷史和經驗,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擁有湖北潛江、湖北武漢兩個生產基地,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公司現有的東華牌產品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兩個生產基地全部通過ISO9001、ISO14000以及ISO18000體系認證,已獲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14項、開發軟件2項,已獲受理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1項。公司主要生產橡膠助劑、石油添加劑、油田化學品、塑料助劑四大系列50個品種,產能45000噸,其中潛江基地坐落在省級化工園區內,園區配套的污水處理、固廢處理設施完善。園區內部企業可以直接提供相關基礎化工原材料,建成統一的污水、原材料、蒸汽等循環式管網。潛江基地自破土動工分兩期實施投入1.6億(其中污水處理設施投入5000萬),已建成5個單元生產車間,一座污水處理廠及相應配套的水、電、汽、冷設施(規模產能為25000噸)。且所有項目均已得到有關部門驗收。16年完成了天然氣的升級改造,水、固廢、氣體排放達標。
根據《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環發[2015]4號)第十條:“企業在編制環境應急預案前應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4號)中第八條:“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確定環境風險防范和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措施”。因此,在收集了工程的相關建設、技術資料后,結合企業生產工藝、設備、污水處理方案、污染防治措施及周邊環境,依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試行)》(以下簡稱“評估指南”)和《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941-2018)的要求,編制完成了本次環境風險評估報告。
本次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按對項目存在的潛在危險、有害因素、運行期間可能發生的可預測突發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與環境影響的損害程度等進行分析和預測,并對現有防范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核實補充,以使該項目事故率、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可接受水平,從而達到降低風險性、減少危害程度之目的。
編制過程有:
1)成立應急預案編制小組: 成立編制小組,收集應急預案編制所需的各種資料。
2)調查、評估過程:在危險因素分析及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基礎上,確定本單位的危險源、可能發生事故的類型和后果,進行事故風險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產生的次生事故形成分析報告,分析結果作為應急預案的編制依據。
3)環境風險評估:對本單位應急裝備、應急隊伍等應急能力進行評估,并結合本單位實際,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4)應急資源調查:調查企業第一時間可調用的環境應急隊伍、裝備、物資、場所等應急資源狀況和可請求援助或協議援助的應急資源狀況。
5)應急預案編制: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編制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應注重全體人員的參與和培訓,使所有與事故有關人員均掌握危險源的危險性、應急處置方案和技能、應急預案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與地方政府預案、上級主管單位以及相關部門的預案相銜接。
2 重點內容說明
《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內容包括編制預案采用的標準、適用范圍、分級體系,項目區概況,危險源識別和環境應急能力評估,應急機構和職責,預防、預警及響應,現場處置,培訓及演練,應急監測及保障等。重點對?;穫}庫、生物質鍋爐、危廢暫存間、污水處理站等危險源識別、環境應急能力進行評估,以及突發環境事件情景下現場處置方案;并和可能受影響的居民和單位進行了溝通,了解了本公司建設內容、可能受到突發環境事件及應急預案的作用。
3 征求意見及采納情況說明
在《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征求了總經理、副總經理、生產車間、辦公室、技術部、財務部等部門領導和職工的意見,溝通后積極采納了相關意見并進行修改。
匯總意見有三項:一是加強對應急救援費用的投資,并列支專用經費,??顚S?。二是加強對應急人員的培訓,避免在操作中出現問題。三是加強應急演練。
4 應急預案演練情況
為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強化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自救和搶險技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應急救援能力以及協同作戰能力,全面提升抵御重大災害事故的能力,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故,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危害,公司于2020年5月11日進行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演練活動,演練情況如下:
(一)演練成果
(1)領導高度重視,親臨實戰部署
公司領導對這次安全事故應急演練,從演練策劃、前期準備、組織實施到模擬演練,都進行了具體部署、親臨實戰,尤其是剛開始通知過程較為真實。
(2)演練目的明確,預案策劃周密
從我公司安全工作的實際出發,確定罐區甲醛泄露、著火等事故的應急演練。
演練檢驗:
①應急人員對應急預案的熟悉程度。
②各科室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對現場的應急處置能力;
③應急物資、材料的準備情況。
(3)通過本次演練,根據公司所涉危險化學品的特殊性:
①找出公司應急救援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取長補短,全方位促進公司各級應急救援管理,對應急預案進行完善和補充。
②讓廣大員工懂得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自己應該干什么,如何干的事故處置。
③模擬真實事故,開展實戰演練,全面提高員工事故應急處置的能力。
④演習涉及生產、搶險、人員疏散,事故污染區安全警戒工作,安全監護、污染區洗消等工作;演習充分考慮到了公司安全事故應采取安全處置程序和應急救援措施進行,通過本次演習的順利開展,使廣大員工了解和掌握了一旦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如何進行報警、安全疏散、環境檢測、傷員搜救等常規操作,以及熟悉了應急演練的程序和要求,使大家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⑤各單位配合密切,各項演習任務圓滿完成,在演練過程中,各個環節、流程銜接順利無空檔,參演人員全身心投入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工作,各單位總體配合密切,互相協作,有事不推諉,不扯皮,從嚴從難從實戰角度開展演練?;灸芗皶r向指揮中心和現場指。揮部報告、請示,能實現事故搶險救援信息的雙向快速交流溝通,有利于事故應急救援處置的準確快速消除。
⑥各參演單位認真投入演習,現場氣氛濃厚各參演單位及部門進入參演現場后,都能積極主動轉換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演練中。
⑦協調組織有序,人員、物資到位及時由于組織時間長,準備充分,本次廢礦物油泄露應急救援演習活動比較順利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改進方向
通過這次安全事故地成功演習,使公司廣大員工能夠有效應對突發性的安全生產事故,提高應對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反應能力和處置水平,確保一旦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公司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危害,但在演習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
①極個別參演人員演習態度不夠端正,事故處置過程不夠嚴肅,演戲的味道相對較重,對事故有序處置的緊張狀態味道不足。雖然是事故演練, 也要當成真的來演,否則,一旦真的發生事故,就會漏洞百出。這也是對演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的表現,必須克服。
②部分參演人員對演習方案不熟悉,不能順利投入演練在演習過程中,體現出部分參演人員對演習方案、演習過程和要求不熟悉,對自己的職責和工作內容認識不足,不知道該干什么,怎么干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演習質量。
③信息溝通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各專業組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交流溝通的重要性,在演習過程中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
④組織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本次演習過程中,組織體系還有些混亂,不能很好的駕馭演習的順利開展,需要各單位認真總結演習經驗,進一步完善應急救援演習的組織體系。
⑤部分人員對特殊防護器材和個人防護用品不夠熟悉演習過程中發現部分參演人員對特殊防護器材和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不熟悉,有待進一步提高,各單位下來后必須下功夫強化廣大員工對特殊防護器材和個人勞保用品使用教育培訓工作,確保每位員工能快速、準確的使用公司配置的各種特殊防護器材和個人勞保用品,做好員工的最后一道防護保障措施。
5 評審情況說明
《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后組織了相關專家對應急預案進行了技術評估,并按照專家的評估意見進行了修改,使《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更加完善。
在編制過程中,非常感謝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職工、潛江市生態環境局的支持和幫助。
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編制日期:2020年6月
發布令
本公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方法》等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為了加強有環境風險的企事業單位預防和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及對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危害。公司對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環境質量下降,危及公眾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或者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或者造成重大社會影響,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予以應對的事件,能夠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事故的危害程度保障職工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防止重大環境事故的發生。公司能夠在可能發生的環境事故情況下,及時。準確、有條不紊的控制和處理事故,盡可能把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環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做好應急救援工作,落實環境責任和各項管理制度。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根據《企事業單位突發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編制了《武漢徑河化工有限公司環境事故應急預案》,已組織專家審查通過,并報環保局備案?,F予以頒布實施。
本預案是公司進行環境事故應急處置的行動指南和綱領性文件,全體員工必須遵守執行。
總經理(簽字)嚴建國
2020年 06月
目 錄
1.1編制目的.................................................................................... 5
1.2編制依據.................................................................................... 5
1.3 適用范圍.................................................................................. 8
1.4事故分級.................................................................................... 8
1.4.1 Ⅰ級.............................................................................. 9
1.4.2 Ⅱ級............................................................................ 10
1.4.3 Ⅲ級............................................................................ 10
1.5企業環境風險分級...................................................................... 11
1.6預案體系.................................................................................. 11
1.7 工作原則.................................................................................. 12
2 事故風險描述...................................................................................... 14
2.1風險識別.................................................................................. 14
2.2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 14
2.3主要污染物排放執行標準............................................................. 16
2.4環境保護目標及功能劃分............................................................. 16
2.5環境保護目標及敏感點................................................................ 16
3 組織機構及職責................................................................................... 18
3.1組織體系.................................................................................. 18
3.2應急救援機構職責...................................................................... 19
4 預防與預警......................................................................................... 22
4.1環境風險源監控......................................................................... 22
4.2預警及措施............................................................................... 23
4.3預警發布、調整和解除................................................................ 25
5 信息報告與通報................................................................................... 26
5.1公司內部信息報告...................................................................... 26
5.1.1 信息上報....................................................................... 27
5.1.2 報告內容....................................................................... 27
5.2信息報告.................................................................................. 27
5.2.1信息通報內容.................................................................. 27
5.2.2信息通報的聯絡方式......................................................... 28
6.1分級響應.................................................................................. 29
6.1.1響應等級劃分.................................................................. 29
6.2應急措施.................................................................................. 32
1.污染源控制.......................................................................... 32
2.污染物的處理....................................................................... 33
3.應急控制與管理措施.............................................................. 34
4.緊急撤離、疏散.................................................................... 34
5.污染物處置.......................................................................... 35
6.3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 35
6.4應急監測.................................................................................. 38
6.5典型事件應急處置措施................................................................ 40
7.1應急終止條件............................................................................ 46
7.2應急終止的程序......................................................................... 46
7.3應急終止后環境評估方案............................................................. 46
8.1善后處置與恢復重建................................................................... 47
8.2保險........................................................................................ 47
8.3調查與評估............................................................................... 47
9 培訓和演練......................................................................................... 50
9.1培訓培訓內容和方式................................................................... 50
9.2 事故控制方法............................................................................ 50
9.3演練........................................................................................ 51
10 保障措施.......................................................................................... 53
10.1 通信與信息保障....................................................................... 53
10.2 應急隊伍保障.......................................................................... 53
10.3 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53
10.3.1應急和救護設備的配置..................................................... 53
10.3.2應急和救護設備的管理..................................................... 54
10.4 經費保障................................................................................ 54
10.5 其他保障................................................................................ 54
10.5.1交通運輸保障................................................................. 54
10.5.2醫療衛生保障................................................................. 54
10.5.3 人員防護...................................................................... 55
10.5.4治安保障....................................................................... 55
10.5.5技術儲備與保障.............................................................. 55
11.1 術語和定義............................................................................. 56
1 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危險化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和《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健全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機制,提高企業對環境污染事故能力,能夠確保迅速做出響應,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按事先制定的搶險救援工作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搶險救援工作,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將事故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增強突發性環境事件(特別是重大危險源)的防范能力,減少風險,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以保障企業員工和周圍居民的人生安全和健康,使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免受侵害,特制定本預案。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特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1、國家、地方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4月修訂)
2)《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年4月)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
4)《中國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007年8月)
5)《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14年8月)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87號)
7)《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19年4月)
8)《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9)《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0)《危險化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2011年12月)
11)《湖北省環境保護條例》
12)《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
13)《湖北省環境保護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4)《潛江市化工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規定》
15)《潛江市環境保護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6)關于印發《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階段污染損害評估工作程序規定》的通知(環發【2013】85號)
17)《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環發【2010】113號)
18)《關于構建全省環境安全防控體系的實施意見》
19)《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環發【2012】77號)
20)《關于督促化工企業切實做好幾項安全環保重點工作的緊急通知》(安監總?;?006】10號國家安監總局、國家環??偩郑?/span>
2、標準、規范、規程
1)《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 3838-2002)
2)《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 14848-2017)
3)《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 3095-2012)
4)《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 16297-1996)
5)《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 8978-1996)
6)《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 14554-93)
7)《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GB Z1-2010)
8)《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GBZ 2.1-2002)
9)《危險化學品目錄》 (2015年版)
10)《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
11)《國家危險廢物名錄》 (2016版)
12)《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 (GB18218-2018)
13)《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 (GB50160-2008)
14)《爆炸危險場所安全規定》 (勞動部發【1995】56號)
15)《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 (GB13690-2016)
16)《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
17)《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
18)《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19)《化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GB50483-2009)
20)《生產經營單位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21)《危險化學品儲罐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22)《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 (GB50160-2008)
23)《事故狀態下水體污染的預防與控制技術要求》 (Q/SY1190-2013)
24)《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
25)《環境風險應急響應手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26)環境保護部令第17號“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
(2011年5月1日施行)
27)《湖北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28)《潛江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29)《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30)《關于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年產2.5萬噸橡膠促進劑等系列產品生產線項目環保設施運行效果有關意見的函》鄂環函【2010】16號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公司突發環境事件的參與控制及處置活動,適用于本公司因突發環境事件引發的水污染、大氣污染、?;芳拔kU廢棄物專項處置,適用于本公司邊界外5公里范圍內環境敏感區域環境安全防控。本預案涉及公司各部門。
1.4事故分級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國辦函[2014]119號)事件分級要求,按照事件嚴重程度,突發環境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具體分級標準見表1-1。
表1-1 突發環境事件分級標準一覽表
類別 | 具體情形 |
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5萬人以上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區域生態功能喪失或該區域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滅絕的; (5)因環境污染造成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 (6)造成重大跨國境影響的境內突發環境事件。 |
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該區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大批死亡的; (5)因環境污染造成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 (6)造成跨省級行政區域影響的突發環境事件 |
較大突發環境事件 |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5000人以上1萬人以下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物種受到破壞的; (5)因環境污染造成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 (6)造成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影響的突發環境事件 |
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5000人以下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性群體影響的; (5)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尚未達到較大突發環境事件級別的 |
參照《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報告》中風險源分析,并結合項目自身特點,本項目可能發生最嚴重的環境事件符合上表中的“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鑒于表1-1中的分類依據主要從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角度考慮,事件級別的判定往往需待事件發展到一定程度甚至消除之后才能進行,不利于事件前期的應急處置?,F應建設單位要求,為方便公司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積極響應及管理,本預案將主要依據事件的影響范圍及應急響應所需動用的資源,對本項目可能發生的環境事件重新分級,具體分為Ⅰ級事件(能對廠外環境造成影響,需借助外部資源)、Ⅱ級事件(影響主要集中在廠區范圍內,需借助廠區綜合資源)、Ⅲ級事件(影響能控制在車間內或生產工段,僅需借助車間內部資源)。
1.4.1 Ⅰ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Ⅰ級環境事件:
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發生故障,污染物超標排放,并擴散至廠區外。
污水處理站發生故障,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回用于車間及廠區綠化。
廠區設有化學儲罐,若生產、運輸及存儲過程中由于儲罐、輸送管道發生破損或管道、閥門連接處不嚴導致化學品發生泄漏,經雨水管網排出廠外,將對附近地表水環境造成影響。
倉庫內原輔材料泄漏或溢出,隨雨水管網進入周邊水體,造成其水環境污染。
輸送管線或閥門處發生泄漏,一旦發生爆炸,燃燒產生的氣體污染物影響項目周圍大氣環境質量,滅火及洗消過程產生的廢水若經雨水溝流至市政雨水管網,將對附近土壤及水環境造成影響。
天然氣輸送管線或調壓站管線破裂導致天然氣泄漏,與空氣混合后引發大規?;馂氖鹿?,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有毒有害燃燒產物以及救援產生的消防廢水隨雨水流出廠區外。
天然氣或原輔料等有毒有害氣體泄漏,直接導致3人及以上死亡或3人及以上中毒或重傷。
1.4.2 Ⅱ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Ⅱ級事件:
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發生故障,通過檢修后,產生少量污染物可控制在廠區內。
污水處理站設備故障、管道破損,但廢水可及時控制在應急池內,不外排。
在生產、運輸及存儲過程中由于儲罐、輸送管道發生破損或管道、閥門連接處不嚴導致化學品發生泄漏,用大量水沖洗,化學原料本身及清除后的洗消廢水放入應急池內,影響范圍為廠區內。
倉庫內原輔材料泄漏或溢出,用大量水沖洗,化學原料本身及清除后的洗消廢水放入應急池內,影響范圍為廠區內。
液氨發生泄漏,發生小規模爆炸事故,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有毒有害燃燒產物以及救援產生的消防廢水可控制在廠區應急池內,影響范圍為廠區內。
天然氣發生泄漏,發生小規?;馂氖鹿?,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有毒有害燃燒產物以及救援產生的消防廢水可控制在廠區應急池內,影響范圍為廠區內。。
天然氣或原輔料等有毒有害氣體泄漏,直接導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
1.4.3 Ⅲ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Ⅲ級環境事件:
廠內大氣處理系統故障,使得廢氣處理效率降低,但排放濃度仍能達標,經檢修后可迅速恢復正常。
廠內污水處理系統故障,使得污水處理效率降低,但出水水質仍能達標,經檢修后可迅速恢復正常。
原輔材料在儲存和生產過程中發生少量滴漏,可立即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由于管道、閥門問題或法蘭聯結不牢,導致天然氣少量溢出,可及時得到封堵。
天然氣或原輔料等有毒有害氣體泄漏,直接導致3人以下輕微中毒或輕傷。
本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機油等危險廢物,若隨意放置極易發生泄漏事故,工作人員及時按規定放入危廢暫存間。
1.5企業環境風險分級
根據《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報告》分析結論:本項目風險等級為一般,風險等級表示為一般[一般-大氣(Q1-M1-E2)+一般-水(Q1-M1-E3)]。
1.6預案體系
根據環境風險評價專章的分析結論,本公司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為因物料的泄露和燃燒爆炸(含重大危險源)引發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危險化學品及危險廢氣物污染事件,按照《石油化工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指南》等要求,公司級事件、車間級事件、崗位級事件分別結合實際制定了突發環境應急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現場處置預案,形成體系,相互銜接。
結構圖如下:
與市或上級突發環境安全事件預案銜接 | |||||
![]() ![]() ![]() ![]() | |||||
![]() |
1.7 工作原則
1、 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切實履行公司各職能部室的管理、監督、協調、服務職能把保障員工和公眾的生命、健康作為首要任務,調用所需資源,采取必要措施,最大程度地減少傷亡和危害。
2、 居安思危,預防為主。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對重大環保隱患進行評估、治理,努力減少未遂事件的發生,長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做好應對環保事故的各項準備工作
3、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應急體制,落實應急職責,實行應急分級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各級應急組織的作用。
4、依法規范,堅強管理。依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司管理制度,在應急工作中,本著對國家、社會、員工和公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強應急管理,使應急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整合資源,協同應對,建立和完善區域應急中心,整合現有應急資源,實行區域聯防制度,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實現組織、資源、信息的有機整合,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輸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
6、利用先進的監視、監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等技術及裝備,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處置環境風險事故的科技含量和指揮水平,避免發生次生、衍生事故;加強宣傳和培訓教育工作,提高廣大員工自救、互救和應對各類環保事故的綜合素質。
7、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治污染、保護環境;消除危害、促進健康;全員參與、專業監管”的環保方針,認真落實各項應急措施;實行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協同作戰,在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應急體制,落實應急職責,實行應急分級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各級應急組織的作用,以企業自救為主、區域聯防和社會救援相結合的應急工作原則,統一領導。
2 事故風險描述
2.1風險識別
結合項目風險評估報告第7章節總結結果:
(1)根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941-2018),企業大氣環境風險等級為Q1水平(Q=7.4),生產工藝及大氣環境風險控制水平為M1類水平,環境風險受體敏感程度為E2。因此,企業突發大氣環境事件風險等級表示為“一般-大氣(Q1-M1-E2)”。
(2)根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941-2018),企業水環境風險等級為Q1水平(Q=3.8),生產工藝及水環境風險控制水平為M1類水平,環境風險受體敏感程度為E3。因此,企業突發大氣環境事件風險等級表示為“一般-水(Q1-M1-E3)”。
(3)企業近三年內未發生因違法排放污染物、非法轉移處置危險廢物等行為受到環境主管部門處罰。
根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941-2018),當企業同時涉及突發大氣和水環境事件的企業,以企業突發大氣環境事件風險和突發水環境事件風險等級高者確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等級。
因此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風險等級為一般,風險等級表示為一般[一般-大氣(Q1-M1-E2)+一般-水(Q1-M1-E3)]。
2.2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
結合《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報告》及本文1.4節中事故等級的界定情形,將項目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種類、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嚴重程度及影響范圍列于表2-1。
表2-1 項目事故風險描述一覽表
事故類型 | 事故成因 | 發生的可能性 | 嚴重程度 | 影響范圍 |
廢氣治理 設施故障 | 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發生故障,污染物超標排放,并擴散至廠區外 | 一般 | Ⅰ級 | 廠區內廢氣處理設施異常,則會直接導致污染物超標,影響周邊大氣環境 |
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發生故障,通過檢修后,產生少量污染物可控制在廠區內 | 大 | Ⅱ級 | 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發生故障后,可立即停止生產或減量生產,污染物可控制在廠區內 | |
廢水治理設施故障 | 污水處理站異常事故,導致生活污水超標排放至附近水體及土壤 | 一般 | Ⅰ級 | 廠區內污水處理設施異常,則會直接導致污水出水各項指標超標,超標廢水回用作為綠化及灑水,可能污染周邊水體及土壤。 |
污水處理站設備故障、管道破損,但未經處理的廢水可控制在應急池內,不外排 | 大 | Ⅱ級 | 污水處理站旁設有應急池(1200m3),足夠容納事故廢水 | |
火災爆炸 | 原料發生泄漏,原料與空氣或氧氣混和會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發生爆炸,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有毒有害燃燒產物以及救援產生的消防廢水隨雨水流出廠區外 | 小 | Ⅰ級 | (1)對廠內職工及周邊公眾健康產生威脅 (2)對廠區附近大氣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3)對附近水體水環境造成影響 |
原料發生泄漏,發生小規?;馂氖鹿?,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有毒有害燃燒產物以及救援產生的消防廢水可控制在廠區內 | 小 | Ⅱ級 | 小規?;馂目闪⒓磽錅?,影響范圍為廠區內 | |
天然氣發生泄漏,導致大規?;馂氖鹿?,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有毒有害燃燒產物以及救援產生的消防廢水隨雨水流出廠區外 | 小 | Ⅰ級 | (1)對廠內職工及周邊公眾健康產生威脅 (2)對廠區附近大氣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3)對附近水體水環境造成影響 | |
天然氣發生泄漏,發生小規?;馂氖鹿?,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有毒有害燃燒產物以及救援產生的消防廢水可控制在廠區內 | 小 | Ⅱ級 | 小規?;馂目闪⒓磽錅?,影響范圍為廠區內 | |
有毒有害 氣體泄漏 | 原料及液化天然氣發生泄漏,可及時得到封堵,不會對人體健康及環境造成威脅 | 小 | III級 | 小規模泄漏可立即得到封堵 |
危廢泄漏 | 危險廢物隨意放置,發生安全事故 | 一般 | III級 | 對廠區內及項目所在地土壤及地下水環境造成威脅。項目產生的危險廢物主要為廢機油。企業在廠區設有一處危廢暫存間?,F有危險廢物暫存間設置有危險廢物標示,已進行地面硬化防滲處理,且危廢暫存間內設有導流渠及應急池,具備完善的危險廢物貯存、運輸、利用、處置設施和風險防控措施?,F有暫存間符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的規定,安全措施較為完善。。 |
化學品泄露 | 儲罐區,倉庫內存有化學原輔料,若發生泄漏并隨雨水管網流出,將污染附近水體 | 一般 | Ⅱ級 | (1)對廠內職工及周邊公眾健康產生威脅 (2)對附近水體水環境造成影響 |
儲罐區、倉庫內化學原輔料,若發生泄漏,物料本身及洗消廢水可進入應急池或以其他方式收集,不對外環境造成影響 | 大 | III級 | 污水處理站旁設有應急池(1200m3),足夠容納事故廢水 | |
自然災害 | 因持續暴雨形成內澇積水,導致車間內的危廢或危險化學品等泄漏或溢出,進入周邊水體,造成其水環境污染 | 一般 | Ⅰ級 | 廠區內的場地排水通過道路中的雨水排水系統匯集,統一排出廠外,一般不會形成內澇積水,能夠有效的防止廠區局部積水 |
注:上表中“發生可能性”主要以同類型企業實際運行統計資料進行劃分,“嚴重程度”一欄參照事故等級進行劃分。
2.3主要污染物排放執行標準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表2二級標準限值
《鍋爐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3271-2014)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9-1996)表4一級標準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 3類標準
2.4環境保護目標及功能劃分
根據潛江市環境保護局《關于確認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年產2.5萬噸橡膠促進劑、塑解劑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執行標準的函》,建設項目所在地環境功能區劃見表 2?1。
環境要素 | 區域及范圍 | 功能類別 | 確定依據 |
環境空氣 | 項目所在地及周圍區域 | 二類 | 《關于確認武漢徑河化工(潛江)有限公司年產2.5萬噸橡膠促進劑、塑解劑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執行標準的函》 |
地表水 | 漢南河 | Ⅳ類 | |
環境噪聲 | 項目所在地 | 3類 | |
章華北路一側 | 4類 |
2.5環境保護目標及敏感點
擬建項目所在地位于潛江經濟開發區,周圍環境敏感目標見表2-2。
編號 | 敏感點 | 主要方位 | 距廠界最近距離(m) | 規模 | 保護目標 | 備注 | |
1# | 居民點 | SE~NE | 100 | 6戶 | 24人 | 大氣二級,噪聲3類和4類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2008) |
2# | 沙嶺村 | E | 640 | 406戶 | 1597人 | ||
3# | 澤口村 | ENE | 1032 | 338戶 | 1358人 | ||
4# | 謝灣村 | NW | 1300 | 278戶 | 1188人 | ||
5# | 曹灘村 | SE | 1322 | 334戶 | 1215人 | ||
6# | 彭魯村 | SSE | 1633 | 404戶 | 1576人 | ||
7# | 東荊村 | SSW | 2194 | 207戶 | 1035人 | ||
8# | 董灘村 | E | 2563 | 687戶 | 2748人 | ||
9# | 周潭村 | SE | 2753 | 369戶 | 1326人 | ||
10# | 漢南村 | NS | 3000 | 254戶 | 943人 | ||
11# | 園林城區 | SSE | 4000 | 5000 | |||
5# | 漢南河 | E | 2000 | 農田灌溉 | 地表水Ⅳ級 |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
本公司負責人需要與開發區隨時保持聯系,事故發生后若有影響,并由相關部門組織防護,必要時時行撤離。
周邊村莊主要為居民與列入搬遷計劃
保護水體為漢南河,農業澆灌地表水保護地,無飲用水源。風險受體和受納體下游無集中式飲用水源。
3 組織機構及職責
3.1組織體系
為做好安全生產事故的組織和應對工作,公司成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總經理任總指揮,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總經理任副總指揮。下設應急救援辦公室(為常設機構)應急救援辦公室設在生產部,電話:6203688,發生事故時,為全面做好應急救援工作,成立臨時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設在單位調度室電話:6203688(分機),值班調度員為領導小組常務執勤,協調、指揮全公司統一行動。日常工作由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負責。當總指揮因故外出不在時,如公司發生事故,由副總指揮為事故應急處理第一負責人。
發生緊急事故時,迅速在事故現場附近安全地帶設立臨時指揮部,由總經理任總指揮,負責全公司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和調度,總經理不在時,副總經理為臨時總指揮,全權負責現場指揮,事故應急處理期間,公司范圍內一切救援力量與物資必須服從調派。
公司所有部門都有職責參與應急救援,根據各自職能特點和現場應急需要,公司成立八個專業救援小組。即通訊聯絡組、治安保衛組、后勤保障組、搶險救援組、警戒疏散組、人員救護組、環境監測評估組、污染處置搶險組。
組織結構圖如下:
3.2應急救援機構職責
1、領導機構
應急救援指揮部人員名單:
指揮長: 王臘生 副指揮: 胡利峰 、劉建兵 、童凡
成員:李昌程、張傳勇、袁保林、李志剛,
嚴建國、劉建兵和熊斌(技術指導)
2、 指揮部與人員分工
指揮長:全面指揮事故現場的應急救援工作。
副指揮:協助總指揮負責具體的指揮工作,當總指揮不在現場時,副總指揮行使總指揮職責。
通訊聯絡組:劉建兵、胡利峰在事故應急處理期間,保持指揮部的指令和對外聯絡的暢通。
治安保衛組:張傳勇、李志剛、李昌程,由單位保安負責,承擔現場保衛、維護現場秩序。
后勤保障組:閆英凱 魯智勇哲負責傷員的車輛準備與物資和經費的供應。
搶險救援組: 劉建兵、袁保林、李志剛負責組織指揮搶救人員和財產,疏散現場遇險人員,清理和維護現場治安秩序。
警戒疏導組:童凡、張傳勇、嚴志加、廖新東負責危險區警戒、交通疏導、公眾疏散、撤離等項工作。
人員救護組:李志剛、李武由公司后勤部門負責,承擔現場傷員救護、轉運以及指定醫院救治和疫情處理等項工作。
環境監測評估組:童凡、李維勤,由公司環??曝撠?,承擔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時的環境監測,跟蹤污染動態情況,對建立和解除污染警報的時間、區域提出建議。
污染處置搶險組:張達德、胡加安,由公司環???、生產部負責,根據專家意見,組織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危害,制止污染的擴大和蔓延,避免事態發展。
成 員:袁保林、黃新華、李海勇、徐揚軍、李志剛
3、 應急救援指揮部職責
⑴組織制訂事故應急救援預案;⑵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⑶確定現場指揮人員;⑷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⑸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⑹事故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⑺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⑻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調動;⑼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
4、 現場應急指揮中心
發生緊急事故時,迅速在事故現場附近安全地帶設立現場應急指揮中心,現場應急指揮部指揮長由企業應急指揮部總指揮任命,指揮長負責事故現場應急救援的指揮、協調和及時向企業應急指揮部報告現場應急救援進展情況,必要時可向總指揮提出擴大應急的請求。
5、 應急救援辦公室職責
⑴執行應急指揮部的決定;⑵負責組織公司各應急救援小組,落實應急救援人員(包括應急救援隊伍及各專業小組負責人和人員),并存檔;⑶實施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⑷檢查搶險搶修、個體防護、醫療救援、通訊聯絡等裝備器材配備情況,是否符合事故應急救援的需要。確保器材始終處于完好狀態,保證能有效使用;⑸檢查應急救援的物資的準備情況;⑹負責員工的應急救援教育及應急救援演練;⑺負責與外部有關部門的應急救援的協調、信息交流工作;⑻建立并管理應急救援的信息資料、檔案。⑼應急救援辦公室應備有如下資料:
1)危險物質數據庫:危險物質名稱、數量、存放地點及其物理化學特性。
2)救援物資數據庫:應急救援物質和設備名稱、數量、型號大小、存放地點、負責人及調動方式。
4 預防與預警
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落實環境風險責任;對風險源作為重點部位,有公司經理作為承包責任人進行管理。加強定期巡檢并做好記錄,每月對重大危險源進行一次全面檢查,配備好相應的安全設施設備,并確保好用。對公司的重大危險源采取了安裝可燃氣體報警儀等應急裝置。
針對本單位環境風險性分析,根據相關要求,建立健全了三級防護體系,與公司級車間級、崗位級事件級別相對應,形成三級預警體系(參見事件分級)。
一級防護體系:
(1)在環境風險集中的生產裝置區、儲罐區關鍵點位安裝了可燃氣體報警裝置。
(2)防火防爆區內的設備應采用相應的防爆等級。
(3)重點崗位配備防毒面罩。
(4)生產裝置設有相應的溫度、壓力、流量、過程控制等檢測裝置并定期檢查。
(5)各設備、設施設置接地裝置。
(6)作業人員穿戴抗靜電性能的工作服和具有導電性能的工作鞋。
(7)按照防雷設計標準采取了有效的防雷、防靜電措施。
二級防護體系:
(1)生產區域建設1000噸消防水池,進行了防腐處理,配套建設了消防設施,確?;馂陌l生時有足夠的消防使用水。
(2)對儲存區、生產區有隔離措施,配套建設了雨污分離裝置。
(3)生產裝置區、儲罐區設有應急器材見附件。
三級防護體系:
(1)在廠區雨排總排口設置切斷裝置,正常處于關閉狀態。
4.2預警及措施
應急救援領帶小組接到可能導致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信息后,按照應急預案及時研究確定應對方案,并通知有關部門采取相應行動。
該項目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后,根據事件級別采取相應預警信息發布措施,預警信息的發布程序為:
崗位級事件:發現人、周圍人員、崗位主管
車間級事件:發現人、周圍人員、車間主管、應急領導小組
公司級事件:發現人、周圍人員、車間主管、應急領導小組、周邊保護目標、環保主管部門、當地政府
一般及以上事件:發現人、周圍人員、車間主管、應急領導小組、周邊保護目標、環保主管部門、當地政府
進入預警狀態后,應當采取的措施:
(1)立即啟動相應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2)預警公告,崗位級預警由公司安環處負責發布;車間級預警上報環境保護部門決定發布;公司級預警上報臨淄區人民政府決定發布。
(3)轉移、撤離或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環境應急救援隊伍進入應激狀態,上報環境監測部門立即展開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5)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6)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質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
公司應急值班室電話:0728—6203688
潛江市環保局:0728—6245178
潛江市環保局應急辦主任:13593907177
潛江市環保局辦公室主任:13507228115
潛江市環保局局長:13707228793
潛江市環保局副局長:13617286688
潛江市消防隊電話:119
醫療急救電話:120
市公安局電話:110
潛江市安監局電話:0728--6234315
1、預警級別
①預警級別的劃分
按照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為四級,預警級別由低到高,并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根據事態的發展和應急處置效果,預警級別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1)特別重大(Ⅰ級)
波及范圍廣,影響嚴重且造成重大傷亡和生態破壞的污染事件。
(2)重大事件(Ⅱ級)
波及范圍相對較廣,影響較嚴重且造成傷亡的污染事件。
(3)較大(Ⅲ級)
小范圍的環境污染事件,有一定的傷亡和經濟損失。
(4)一般(Ⅳ級)
局部的污染事件,未造成大傷亡和經濟損失。
2、預警措施
(一)對一般的預警信息,事故所在部門立即報告部門負責人和安全環???,并啟動相應應急預案進行處置。
(二)對較大以上等級的預警信息,事故所在部門負責人立即報告安全環???,經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同意后啟動公司應急預案進行先期處置。
4.3預警發布、調整和解除
1.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分析判斷,確認各自來源信息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程度,初步確認預警范圍并向公司應急指揮部報告,由指揮部發布預警信息。
2.預警警報發布后,公司應急指揮部各職能部門應當迅速作好有關準備工作,應急隊伍應當進入待命狀態。
3.根據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控制程度和發展態勢,當危害程度超出已發布預警范圍時,則應提高預警級別;當事故得到有效處置,危害程度明顯小于已發布預警范圍時,則應降低預警級別。
4.經對事故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或者經應急指揮部會商,事故得到控制或隱患已消除,可宣布預警結束。
該項目發生公司級以下級別的環境事件后,按照上述預警信息發布程序進行,在30分鐘內完成內部報告程序,發生公司級以上(包含公司級)級別的環境事件后,按照上述預警信息發布程序進行,在1小時內完成外部報告程序。
報告內容:報告部門、報告時間、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類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預警級別、警示事項、事態、發展、相關措施、咨詢電話等。
調整與解除:確定事件級別,實時掌控事態發展,及時調整預警級別,事件危機解除后30分鐘內發布解除預警信息。
5 信息報告與通報
公司應急救援24小時報警電話:0728-6203688 6203598
報警程序:當確認發生車間級及以上級別事故時,應立即報警,報告事故所在車間,同時上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小組,應急救援指揮小組要及時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事故情況,以利于及時組織其他應急救援部門投入應急救援工作。
內部事故信息的通報流程:
事故現場人員 | |||||||
班長確認后上報 | |||||||
總指揮 | |||||||
車間應急負責人 | |||||||
立即上報 吧 立即上報 立即上報
![]() | |||||
![]() | |||||
![]() | |||||
接報人員應做好接報記錄并向上報告,接報內容主要包括:①問清報告人姓名、單位和聯系電話;
②問清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單位、事故原因、性質、危害程度、范圍等;③做好紀錄;④通知救援隊伍;⑤向上報告。
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報告。應急指揮部接報后確認符合應急預案啟動條件時,由總指揮負責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若總指揮不在,由副總指揮啟動應急預案。通知應急救援部門參加應急救援行動。
5.1公司內部信息報告
(1)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人員應當立即向有關負責人報告,按照事故發現人、當班班長、公司領導順序逐級上報;
(2)發生生產環保事故、自然災害事故造成人員傷亡,事故部門負責人應在第一時間內向應急指揮部進行匯報;
(3)公司應急預案救援信號主要通過電話報警,應急指揮部通過電話或對講機向全中心發布救援指令;
(4)發生未遂事故,在現場處置結束后,事故部門、安全部應及時將事故情況向公司領導、有關部門進行通報,發布取消應急狀態指令;
5.1.1 信息上報
突發環境事件已經或可能對外環境造成影響時,應當立即向潛江市生態環境局、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報告。
由企業管理辦公室根據應急領導小組如實進行報告,不得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電話:027-87861455
5.1.2 報告內容
(1)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類型;
(2)發生事故時正在進行的生產工序、可能涉及的危險化學品的種類,
(3)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人員傷亡情況、直接經濟損失;
(4)突發環境事件已經對大氣、水域及土壤外部環境造成影響的范圍、潛在的危害程度,事件可能的轉化方式及趨向;
(5)已經采取的應急措施;
(6)可能受影響的區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議;
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人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潛江市生態環境局報告。
5.2信息報告
5.2.1信息通報內容
對可能受到事故影響的單位,應在事故發生后進行及時通報,通報內容包括:
(1)突發事件的性質;
(2)突發環境事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3)自我保護的措施及注意事項;
(4)決定疏散時,應告知公眾疏散時間、路線、隨身攜帶物、交通工具及目的地。
5.2.2信息通報的聯絡方式
廠內針對不同等級環境事件,信息通報的部門和聯系方式見下表5-1。
表5-1 各級環境事件信息通報聯系方式一覽表
事故等級 | 單位 | 聯系電話 |
Ⅲ級事件 | 廠內應急指揮部 | 0728-3509557 |
Ⅱ級事件 | 廠內應急指揮部 | 0728-3509557 |
潛江市生態環境局 | 0728-6245178 | |
潛江市漁洋鎮政府 | 0728-6891221 | |
潛江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 | 0728-6243791 | |
潛江市公安消防大隊 | 0728-6238550 | |
潛江市生態環境局 | 0728-6245178 | |
潛江市中心醫院 | 0728-6242026 | |
潛江市澤口衛生院 | 0728-6201607 | |
Ⅰ級事件 | 廠內應急指揮部 | 0728-3509557 |
治安報警 | 110 | |
消防火警 | 119 | |
醫療急救 | 120 | |
交通事故 | 122 | |
氣象信息 | 12121 | |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 | 027-87167105 |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027-87235542 | |
潛江市生態環境局 | 0728-6245178 | |
潛江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 | 0728-6243791 | |
潛江市公安消防大隊 | 0728-6432173 | |
潛江市環境監測站 | 0728-6245408 | |
潛江經濟開發區安監局 | 0728-6203390 | |
潛江市衛生局 | 0728-6237233 | |
潛江市氣象局 | 0728-6243393 | |
潛江市中心醫院 | 0728-6242026 | |
潛江市澤口衛生院 | 0728-6201607 | |
潛江永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18672838827 | |
湖北潛江金華潤化肥有限公司 | 13972613797 | |
湖北可賽化工有限公司 | 13407212086 | |
潛江遠達化工有限公司 | 15207229990 | |
武漢新硅科技潛江有限公司 | 15271184590 | |
潛江潤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18972194274 | |
金澳科技(湖北)化工有限公司 | 18986954847 | |
漢南社區 | 13597445465 | |
青年村 | 15926035641 | |
董灘村 | 13593942225 | |
孫拐村 | 13997963376 | |
竹根灘村 | 15307228431 |
6 應急處置
6.1分級響應
6.1.1響應等級劃分
按照環境事件的級別、危害程度、事故現場所的位置及現場情況的分析結果,人員傷亡及環境破壞嚴重程度,本單位應急響應根據事件級別分為一級響應、二級響應、三級響應。
三級響應
出事事件分級中崗們級事件,如因管道、閥門、接頭泄漏等引起的微小污染事故或大氣污染防治設施運行不正常等情況。利用本車間在崗人員或廠內應急力量能夠及時處理、解決的事故,啟動三級響應,運行現場處置方案,本車間及相鄰車間職工參與。由廠內應急救援小組實施搶救工作。
當發現可能出現嚴重事件時,應進入應急準備狀態,并將情況報告公司領導,做好準備;當發生初起小火災或化學物質少量泄漏,不會產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時,應進入小型應急狀態,迅速利用現有的消防器材進行救援,爭取把事故控制在初期。
二級響應
出現事件分級中車間級事件,如倉庫區域生產裝置發生泄漏,污染物能被攔截 在廠區內,不進入外環境,大氣污染物在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臨界點達標排放。為此需啟動二級響應,此時,應迅速報告區環保局、消防等相關單位請求救援,拔打0728-6245178 、119、120急救電話,并迅速通知周邊友鄰單位及應急指揮部,在啟動此預案的同時啟動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 ,不失時機地對項目周邊居住的居民,廠區人員進行應急疏散,救援,特別是下風方向的人員,周邊區域的人員疏散由廠內警介小組配合公安人員進行。友鄰單位、社會救援隊伍進入廠區時,領導小組應責成專人聯絡,引導并告之安全、環保注意事項,本廠救援專業隊伍也是外單位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的組成部分,一旦接到救援任務立即組織人員,及時趕赴事故現場發生較大火災、爆炸而引起的化學品泄漏事故,引起較大環境污染時,已不能用初起事故撲救設施實施救援,威脅到地表、周圍環境時,應進入中等應急救援狀態。
一級響應
出現事件分級中公司級以上事件,所發生的事故為儲存區或裝置區大量泄漏引發火災爆炸或中毒事故,迅速波及1KM范圍以上區域時需立即啟動些預案,立即發布公司級預警,拔打0728-6245178 、110、119、120急救電話,并立即通知應急指揮部、周邊單位、環保部門及地方政府,聯動政府并立即派出外部支援力量,同時出動消防車沿周邊喊話,大范圍疏散影響范圍內居民,特別是下風向居民。
當發生重大的火災、爆炸或化學品泄漏事故,危及附近地區居民安全、環境污染時,應進入大型應急救援狀態,此時,應迅速報告市環保、醫療、消防、公安、安全等應急救援指揮機構請求救援。
1、預案突發事故響應分級及內容見下表
表5.1-1 突發事故應急響應機制
事件分級 | 響應級別 | 分級條件 | 響應內容 |
工段級(Ⅶ) | 三級響應 | 此類事故可由本工段技術人員簡單控制,并能有效阻止危險物質擴散,及時修復并恢復生產。 | 此類事故直接上報工段負責人,并由工段技術人員盡快控制事故源,若事故未能有效控制則提升事故響應級別 |
車間級(Ⅵ) | 此類事故可有安環處人員盡快控制,能將危險物質有效控制于車間范圍內,可及時修復或段時間恢復生產。 | 此類事故由當班技術人員向工段負責人匯報,并及時轉報安環處,由安環處人員匯總,綜合控制是故意,將事故影響控制于車間內。若事故未能及時控制則提升事故響應級別 | |
公司級(Ⅴ) | 二級響應 | 此類事故應可以由公司總指揮組織人員控制,將危險物質控制與分廠范圍內,并能夠將事故影響控制在廠區、公司范圍內,能盡快恢復或在停產的情況下控制事故影響,阻止危險物質進入環境。 | 此類事故由當班技術人員向工段負責人匯報,并及時轉報安環處、公司負責人,由公司總指揮組織人員匯總并對事故進行綜合控制,將事故影響控制于公司范圍內。若事故未能及時控制則提升事故響應級別 |
一般重大及特別重大事件(Ⅲ級、Ⅱ級、Ⅰ級) | 一級響應 | 由項目事故引發的外環境污染事故 | 公司預案執行未能及時控制事故影響,并對外界環境產生影響,由公司指揮中心向區域救援中心匯報,區域救援中心負責人上升為事故第一響應人 |
2、應急響應程序:
3、應急工作流程圖
6.2應急措施
事故發生后,按照物質性分別對毒害氣體、易燃易爆化學危險品(二甲胺、二硫化碳、甲苯、甲醛、苯酚、鹽酸)等采取不同的措施。
1.污染源控制
(1)先控制,后消滅。針對危險化學品的火災發展蔓延快和燃燒面積大小的特點,積極采取統一指揮,以快制快;防止蔓延;重點突破,排除情;分割包圍速站速決的滅火戰術。
(2)在事故現場所檢測完畢確保無燃燒或爆炸事故危害的前提下,搶險人員必須穿戴顏色鮮艷易于辨認的衣物進入現場,救援人員以三人為一組,相互配合監護、備齊通訊工具和救護裝備進入現場;救援人員搶救完畢撤離時按既定撤離線路撤離,一直到安全地帶。
(3)按照任務分工做好物質器材準備,如:必要的指揮通訊,應急器材,滅火器搶修等器材,上述各種器材應指定專人保管,并定期檢查保養,使其處于良好狀態。
(4)針對危險化學品泄漏快及易燃易爆的特點,積極采取統一指揮及快制快,能堵便堵,否則將其通過安全有效的方式引入應急處理池。
2.污染物的處理
現場泄漏物要及時覆蓋、收容、稀釋、處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處置,防止二次事故的發生。泄漏物處置主要有4種方法:
(1)圍堤圍堵截:如液體危險化學品泄漏,泄漏到地面上進會四處蔓延擴散,難以收集處理。需筑圍堤把泄漏物及時轉移,將沖洗水引入應急處理池中。
(2)稀釋與覆蓋:對于液體泄漏,為降低物料向大氣中的蒸發速度可用泡沫或其它覆蓋物品覆蓋處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蓋層,抵制其蒸發。事故發生后,首先把廠區排口閥門關閉,通過筑圍堤把泄漏物及時轉移,將沖洗水引入應急處理池中。
(3)收容(集):對于大型泄漏,把廠區處排口關閉,把泄漏物通過有效方式引入應急處理池。
(4)如果污染物進入廠區外環境,公司首先上報當環保部門,并調集應急救援物資,對進入廠處環境污染物進行處理,并積極協助政府部門的工作。
3.應急控制與管理措施
事故發生生,立即展開救援搶險工作。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成員接到事故報警后,慶迅速趕往指揮中心或保持聯絡,掌握事故情況,按分工分別組織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重大險情的排除、崗位人員的撤離、疏散。
2、受傷及中毒人員的搶救。
3、泄漏控制及切斷及泄漏物的處理
4、火災控制及周圍設備的保護
5、生產或停產安排公民生產高度、值班長在接到事故報警后,應在做好自身保護的前提下,立即與各有關崗位取得聯系,按應急指揮中心的要求組織安排人員的撤離及生產或停產安排各個崗位接到有毒、易燃易爆物料泄漏報警后,凡是處于生產車間內的所有操作人員應當在當班班長的指揮下,除了關鍵崗位個別人員留下處理生產外,其它人員均立即穿戴好防護用品,迅速沿上風向撤離污染區,留下人員迅速處理好相關事情,迅速撤離到指揮中心處?,F場救援醫療隊,接到救援通知后,迅速戴好防護器材及搶救藥品,迅速趕赴指定地戰點,在公司應急指揮,分別視輕、重、緩、急分批對中毒人員進行搶救,送市醫院。
4.緊急撤離、疏散
(1)警戒疏散
當發生火災、爆炸、危險品泄漏等事故時,警戒組應當立即警戒事故現場,并打開最近通道,當消防車輛到達后,引導消防車輛進入事故現場,同時禁止無關人員進入現場,組織與施救無關人員到安全地帶。
(2)人員急救措施
當發生人員受傷時,現場人員應迅速轉移到安全區域,由醫護人員進行救護,嚴重送到醫院搶救。
(3)逃生路線
一旦發生對人危害性較大的重特大事故時,及時逃生將是降低事故損失非常關鍵的步驟,在應急救援領導小組下達撤離事故現場的命令后,撤離人員,應迅速從各崗位向規定區域進行逃生,逃生過程中必須沿著消防路逃生,以便發生意外時,可以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縮短搶救人員的救援時間。
(4)社會關注區應急撤離、疏散計劃
5.污染物處置
(1)首先采取圍堰堵截方式,使泄漏物不外流,控制污染物擴散,確??偱趴诶溟y門處于關閉狀態,如果發生大型泄漏或火災事故,啟用事故應急池流設施將物料或消防水引致應急池。
(2)如果少量,采取用水沖洗的方式處理,杜絕泄漏物流入雨水管網,如果大量,則用工具進行收集。
(3)事件發生后,應急監測小組對廠區、周圍敏感目標大氣污染物進行濃度檢測,及時、準確地確定超標數據及超標量,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匯報檢測結果。
(4)應急監測組對各應急監測點的污染物情況進行監測,確認各類污染物符合要求。應急救援組跟據監測結果,將未達標的水引入環保處理系統。
6.3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
1.安全防護
(1)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現場處置人員應根據環境事故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護防裝備,采取安會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人員出入事發現場程序
(2)監護措施
參加救護、救援人員以相互監護為主,按照必須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處理。
(3)受災群眾的安全防護
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a、根據突發事故環境污染的性質、特點、告知群眾應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
b、根據事發當天的氣象、地理環境、人員密集度等,確定群眾的疏散方式,指定在關部門組織群眾安全疏散撤離
c、在事發地安全邊界外,設立緊急避難場所。
2、應急撤離方案及安置點
a、撤離條件
發生以下情況,應急救援、搶險人員可以先撤離事故現場再報告
(1) 事故已經失控
(2) 個體防護裝備已損壞,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
(3) 發生突然性劇烈爆炸,危及自身生命安全
發生下列情況,指揮部必須下達應急救援、搶險隊員撤離命令
(1)事故已經失控
(2)發生突然性劇烈爆炸
(3)危及到救援人員生命安全的其它情況
(4)應急響應人員無法獲得必要的防護裝備情況下必須撤離
b、撤離方式
現場出現以下狀態時全體人員應迅速撤離
1)在設備爆炸產生飛片,出現容器的碎片和危險物時,身體要保持低姿態,保護好頭部迅速撤離。
2)如發生火災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無法控制并蔓延到廠區的其他位置,應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并向上風向撤離。
臨時安置地點
臨時安置場所:澤口,竹根灘、市內
突發環境事故發生后若對周邊村莊和企業造成污染影響時,應啟動各廠區應急預案,進行聯動,并由相關單位組織進行防護,必要時進行撤離。
3、應急救援隊伍的調度
(1)應急救援調度
根據需要,企業成立環境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對工作。環境應急領導小組根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情況通知有關部門及其應急機構、救援隊伍和事故所在地潛江市人民政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各應急機構接到事故信息通報后,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事發現場,在現場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按照各自的預案和處置規程,相互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環境應急和緊急處置行動?,F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各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必須在當地政府和事發單位的協調指揮下堅決迅速地實防施先期處置,果斷控制或切斷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態勢,嚴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發生。
應急狀態時,專家組組織專家迅速對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供領導小級決策參考。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圍、發展趨勢做出科學預測,為環境應急領導機構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參與污染程度,事件等級判定,對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依據,指導各應急分隊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指導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進行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
發生環境事故的有關部門要及時、主動向環境應急指揮中心提供應急救援有關的基礎資料。
(2)指揮協調主要內容
環境應急指揮中心指揮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
1、提出現應急行動原則要求
2、派出有關專家和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應急指揮工作
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
4、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
5、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
6、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群眾返回時間
7、及時向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
6.4應急監測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是一種特定目的監測,它要求監測人員在第一時間達到事故現場,用小型便便攜、快速監測儀器或置,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判斷和測定污染物種內,濃度,污染范圍、擴散速度及危害程度,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如果能獨立監測,則立即通知各應急監測小組進行應監測準備,如果不能獨立完成,則向上級環保部門匯報或請求其他具備檢測 能力的單位協助。應急監測是事故應急處置、善后處理的技術支持,為正確決策贏得寶貴時間,有效控制污染范圍、縮短事故持續時間、減少事故損失起著重要作用。
1、應急監測因子
根據本項目毒害、易燃易爆物質的種類,確定本預案環境空氣應急監測因為CO、SO2、PM10,地表水應急監測因子為PH、COD、氨氮等,
2、事故發生時監測方案
根據發生泄漏物料或洗消廢水中不同的風險因子進行針對性的監測,根據全廠有害物質的性質,確定本預案地表水應急監測因子為PH、COD、氨氮等。
地表水應急監測方案
監測因子 | 分析方法 | 限值 | 監測時間 | 監測位點 | 執行標準 | 備注 |
PH | PH試紙 | 6-9 | 事故后間隔15min一次隨事故控制減弱,適當減少監測頻次。 |
廠區污水總排口 |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
采樣點應在2個以上(不同點),取最低。 |
COD | COD試劑 | 100mg/l | ||||
氨氮 | 氨氮試劑 | 15mg/l |
大氣污染應急監測方
監測因子 | 分析方法 | 限值 | 監測時間 | 監測位點 | 執行標準 | 備注 |
CO | 五氧化二碘長式檢測管法 | 4mg/m | 事故后間隔15min一次隨事故控制減弱,適當減少監測頻次。 |
廠區邊界 |
《大氣污染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 |
采樣點應在4個邊界上(中點),測量值取最高值。 |
SO
|
3、采樣和現場監測的安全防護
進入突發環境事件現場的應急檢測人員,必須注意自身的安全防護,對事故現場不熟悉、不能確認現場安全和不按規定佩戴必要的防護設備(如防護服、防毒呼吸器等),未經現場指揮/警戒人員許可,不應進入事故現場進行采樣監測。
應急監測,至少兩人同行。進入事故現場進行采樣檢測,應經現場指揮/警戒人員許可,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按規定佩戴必要的防護設備(如防護服、防毒呼吸器等)。進入泄露事故現場的應急監測儀器設備(包括附件如電源等)進行現場監測,有毒氣體確認安全的情況下使用現場應急監測儀器設備進行現場監測。
4、應急監測物資日常管理
用于監測的各種計量器具要按有關規定定期檢定,并在檢定周期內進行期間核查,定期檢查和維護保養,保證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轉,采購服務應選擇合格的供應商。
6.5典型事件應急處置措施
首先通過工藝調整,減少設施中的污染物質跑損量;其次分析污染物質可能造成對環境的污染路徑,制定措施,合理調度物料流向,減少向外環境的跑損量;最后根據監測結果,及時切斷并分流事故后期無污染的水流,盡量減少事故污水量。
1、溢油、水環境污染事件,事故現場處置小組在車間主任指揮下,立即展開對污染物的攔截、堵漏、引導、收集,并撥打報警電話。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措施:
1)當發生水環境污染事故時,應迅速撤離泄露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應急 處理人員戴隔離式防毒面具,穿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廢水,將廢水引入事故收集池,未收集入事故應急池的廢水使用應急工具挖溝倒流,使用土或袋裝沙子構筑圍堤防止流入外環境。
做好參加搶險人員必須按有關規定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如:戴防護眼鏡、穿耐酸堿鞋、穿防護工作服、戴口罩、戴防護手套,必要時戴防毒面具、穿防止高溫工作服,在搶險過程中,參加搶險人員應站在上風口,防止有毒物質對人身的傷害。
2) 污染源切斷措施
一旦危險化學品攪拌罐發生泄露(罐體或閥門),應迅速向公司報告;當班人員應做如下處理:
A.如泄露發生在罐體上部,應打開底閥,應用泵將物料導入其他儲罐,直至液位降至泄露點以下。
B.如泄露點發生在底部,應將泄露的危險化學品引入集液事故池,用流動事故泵打入其他儲罐。
C.如泄露量很大,無法將物料或污染污水堵截到事故池時,應立即采取筑沙袋或土墻進行封堵污染水流;如果第一道攔截壩失效,立即組織筑建第二道土壩或者第三道土壩進行攔截,污染污水決不能進入外環境(攔截位置見附圖)
D.選擇在地勢低洼處設置臨時潛水泵,將污水回收、轉儲至污水池,事故池或臨時儲罐中,當預測污水儲存能力不足時緊急協調汽運槽罐車轉儲污水。
E.任何情況,均應穿戴好防護用品。
F.現場監測方案確定的監測因子,對污染污水、事故收集污水、廠外的污水、受保護敏感目標范圍內的河流等水體進行監測。
G.事故得到控制。已產生的污水要盡快收集并妥善處置,并經現場監測,確認水體恢復正常后報告總指揮。
3)典型事件處置程序
步驟 | 處置 | 負責人 |
啟動原則 | 發生泄露事故導致水體污染事件時。 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導致水體污染事故 | 班長 |
報警 | 打119,120報警;報告裝置名稱、事件時間、地點和部位、污染物名稱、人員中毒、受傷情況、污染狀況。 | 操作工 |
向廠及車間領導報告:報告裝置名稱、事件時間、地點和部位、污染物名稱、人員中毒、受傷情況、污染狀況。 | 操作工 | |
應急程序啟動 | 操作工立即到現場,由班長指揮開展應急搶險,無關人員及施工人員立即緊急撤離。 | 車間主任 |
物質可能造成對環境的污染路徑,制定措施,合理調度物料流向,減少向外環境的跑損量;最后根據監測結果,及時斷開并分流事故后期無污染的水流,盡量減少事故污水量。 | 操作工 | |
處置措施 | 發生封堵泄露事故導致水體污染事件時 工藝處理:根據物料泄露事故預案,及時切斷泄露前后閥門將泄露設備、閥門、管線切出,物料走副線,根據情況無法維持生產時,報告領導降負荷運行或者打循環直至緊急停車 封堵泄露源:聯系檢修單位,采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手段封堵泄露處;用沙土或其他合適材料堵截泄露液體或者引流到安全地點,避免或減少物料外流。 及時關閉雨水截斷或切斷雨水排放口(堵沙包)。 報告調度申請安排吸污車回收泄露物料。 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導致水體污染事故時 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后至少2人一組方可進入現場處理。 按照物料泄露事故預案進行工藝處理,迅速查明泄露源點,關閉相關閥門或緊急停車,切斷泄露源。 滅火過程中產生的消防廢水導入事故應急池。 如消防污水量很大,無法將堵截到事故池時,應立即采取筑沙袋或土墻進行封堵污染水流;如果第一道攔截失效,立即組織筑建第二道土壩或者第三道土壩進行攔截,污染污水決不能進入外環境,當預測污水儲存能力不足時,緊急協調汽運槽罐車轉儲污水。 事故得到控制后,進行以下工作: 由污染清理小組進行現場污染清理。妥善處置廢棄物;對于硬化區域用水沖洗少量廢棄物至污水池,送污水處理廠,其他區域要收集置換污染土壤,送危廢處理單位處置,恢復環境。 參加污染評估和事故調查小組,評估現場污染狀況,調查事故發生原因研究制定處置和防范措施。 |
操作工 |
人員疏散 | 組織現場與搶險無關人員(含施工人員)撤離。 | 操作工 |
接應救援 | 打開消防通道,接應消防等車輛及外部應急增援。 | 操作工 |
操作恢復 | 事故處置完畢,具備條件時,按正常開工程序開工。 | 安環處 |
注意 | 施工人員疏散時,應檢查關閉現場火源,切斷臨時用電電源。 |
2、大氣環境污染事件現場處置
發生大氣環境污染事件,現場人員應盡快撤離到上風口位置,并立即撥打報警電話。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措施:
迅速查明物料泄露源點,關閉相關閥門或緊急停車,切斷泄漏源。
消防滅火組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后進入現場搶救中毒人員。
對于較大物料泄漏揮發,向有害物蒸氣云噴射霧狀水,加速氣體向高空擴散。
典型事件處置程序
步驟 | 處置 | 負責人 |
啟動原則 | 1.發生泄漏事故導致大氣污染事件時。 | 班長、操作工 |
2.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導致大氣污染事故 | ||
現場確認、報告 | 班長、操作工人員佩戴空氣呼吸器到現場確認,查看生產區域或倉庫物料泄漏,現場是否著火。 | 班長、操作工 |
切斷泄漏源 | 采用立即停止作業、隔離火源,開啟消防霧狀水稀釋掩護,關閉泄漏點前后的手動閥門,完成后要匯報情況。并聯系維保單位來處理 | 班長、操作工 |
報警 | 向中控報告。(泄漏位置、介質、泄漏量、有無著火、有無人員受傷。) | 發現泄漏第一人 |
向廠醫療急救120報警(有人員遭遇有毒氣體中毒時) | 操作工 | |
向車間領導報告,同時報告調度。 | 班長 | |
應急程序啟動 | 通知相關崗位人員增援。(通知現場操作工做好現場警戒,通知現場施工人員停止動火,關閉電源,并撤離,注意風向及撤離方向) |
車間主任 |
處置措施 | 迅速查明泄漏源,關閉相關閥門或緊急停止裝卸車,切斷泄漏源。 搶救救援組必須配備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后進入現場搶救中毒人,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實施救援工作。 對于較大物料火災,向有毒有害物料煙氣噴射霧狀水,加速氣體向高空擴散,對于易燃易爆氣體可以在現場噴射水蒸氣或氦氣,破壞燃燒條件,對于易揮發液體,用泡沫或其他物品覆蓋泄漏物料,控制其蒸發速度。 環境監測人員監測空氣中有毒物質濃度,并上報現場總指揮。根據風向等氣象條件。確定警戒和疏散范圍,并發出有毒有害氣體逸散警報。 后勤服務人員立即落實加強現場人員個體防護,配置相應的個體防護用品。 消防滅火人員全力撲救火災,減少燃燒過程中有毒有害氣體排放 組織污染評估和事故調查小組。評估現場污染狀況,調查事故發生原因,研究制定處置和防范措施。 | |
人員搶救 | 帶空氣呼吸器轉移中毒人員后,施行急救。 | |
持續進行急救(決不放棄),直到專業人員到達。(持續輪流救護,直到專業人員到達) | ||
人員疏散 | 組織現場與搶救無關人員(含施工人員)撤離。 | |
警戒 | 攜煤氣報警儀測試、劃定警戒范圍。 | |
接應救援 | 打開消防通道,接應消防、氣防,環境監測等車輛及外部應急救援。 | |
帶壓堵漏 | 具備堵漏條件時,組織維修人員進入現場帶壓堵漏。 | |
進入可能中毒區域空氣呼吸器,其他附近區域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接觸有毒介質的關閥人員,回收人員和堵漏人員須穿防護服。人員疏散應根據風向標指示撤離至上風口的緊急集合點,并清點人數。 施工人員疏散時,應檢查關閉現場火源,切斷臨時用電電源。 報警時,須講明泄露地點、介質、泄露量、人員傷亡等情況。 搶險指揮人員現場指揮時要佩戴對講機,保持通訊暢通,指令迅速下達。 |
3.危險廢物污染事件現場處置
發生危險廢物污染事件,現場人員應盡快切斷泄漏源,并立即撥打報警電話,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措施。
設備設施發生故障造成含苯廢水泄露時,在場操作人員應根據泄露部位采取控制措施。
小量泄露時,現場人員應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泄露源,同時報告事故應急指揮部。當大量泄露并難以及時控制現場人員應立即報告事故應急指揮部
應急救援指揮部接到應急救援報告后,應當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統籌安排應急救援行動,防止事故蔓延、擴大,減少事故損失。
泄露不能控制時,應組織生產人員緊急停車,按報警、通訊聯絡方式立即報警。
現場人員在確保安全和做好個體防護的基礎上,以最快的速度及對可燃物品泄露點堵漏。
報警的同時立即報告鎮派出所進行道路封鎖。
消防人員到達現場后,協助消防人員進行施救,將事故縮小,損失減少。
應急指揮部立即向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部門報告。
當泄露難以控制時,可能引發更大的火災,中毒威脅到周邊人員安全時,要及時疏散人群。
險情排出后,做好事故現場保護,應急辦公室開展事故調查,提交事故報告,公司應急領導小組進行事故處理。
含苯廢水泄露處置程序
步驟 | 處置 | 負責人 | |
發現異常 | 操作工發現報警儀報警及其他異常情況時,匯報班長,要求操作工現場確認。 | 班長 | |
操作工巡檢時發現危險化學品泄露,立即返回中控室,與班長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前往確認。 | 操作工 | ||
現場確認、報告 | 班長或操作工佩戴好空氣呼吸器進入現場確認后,向中控室報告。 | 班長、操作工 | |
切斷泄露源 | 1.采用消防霧狀水稀釋掩護,根據現場泄露情況立即關閉泄露處手動閥門,并向中控室匯報現場情況。 | ||
2.根據現場泄露情況指揮現場人員臨時堵漏處手動閥門,并向中控室匯報現場情況。 | |||
3聯系維保人員,準備處理。 | |||
視情況采取措施 | 1.若發現現場危險化學品泄露量較大,危險度高,則可經請示后,采取臨時停工處理,防止火災爆炸,減少事故損失。 2.若現場危險化學品泄露量較少,則可采取技術措施初步堵漏、稀釋、收集 | ||
報警 | 向消防隊(119)、急救站(120)報警。 | 班長 | |
向廠應急指揮中心辦公室及車間領導報告。 | 班長 | ||
應急程序啟動 | 通知所有操作工人現場集合,按照應急程序進行處置。 | 車間主任 | |
人員搶救 | 佩戴好空氣呼吸器轉移中毒人員至安全地點,并施行人工急救(專業人員未接替前決不放棄) | 操作工 | |
人員疏散 | 組織現場與搶險無關的人員疏散至緊急集合點。 | 操作工 | |
泄露物的封堵與回收 | 1.檢查現場泄漏設備的情況及時堵漏處理。
| 操作工 | |
2(必要時)關閉雨排,沙袋封堵,控制含苯廢液水擴散區域。 | 操作工 | ||
3.用容器收集地面廢水或導流進事故水池,所有泄漏含苯廢水均采取送危廢處理廠集中處理。 | 操作工 | ||
4.對泄漏處進行排污、沖洗、吹掃后,等待維修處理。 | 操作工 | ||
警戒 | 監測危險化學品在空氣中濃度,劃定警戒范圍,設立警戒標志,并有專人警戒。 | 操作工 | |
接應救援 | 確定消除通道的暢通,專人負責接應消防、氣防、環境監測、醫療等外部應急救援力量。 | ||
堵漏 | 具備堵漏條件后,檢修人員進入現場實施堵漏。 | ||
注意事項 | 1.進入事故現場及可能中毒區域必須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其他附近區域根據情況佩戴好過濾式防毒面具,可能接觸危險化學品的關閥人員、回收人員和堵漏人員等必須穿好防護服、防護手套等。 2.人員疏散應根據風向標指示,撤離至上風口的緊急集合點,并清點人數。 3.如有施工人員疏散時,應檢查關閉現場的用火火源,切斷臨時用電電源。 | ||
7 應急終止
7.1應急終止條件
1、事件、事故現場得到控制,事故條件已經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稀釋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
3、事件、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已經徹底消除,而無復發可能
4、事件、事故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
5、采了一切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事故可能引起的長期后果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7.2應急終止的程序
1、前方指揮所確認終止時機,或由事故責任單位提出,經應急總指揮部批準同意
2、前指接到應急指揮的應急終止通知后,向所屬各應急分隊下達組織指揮人員撤離
3、前指組織指揮對遭受污染的應急裝備器材實施消毒去污處理,組織指揮人員撤離
4、應急狀態終止后,應急指揮部應根據環保局或上級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直到自然過程或其它補救措施無需繼續進行為止。
7.3應急終止后環境評估方案
對于應急終止后環境影響要定期監測,最少在一年內委托具有監測資質的單位對污染物特征因子進行跟蹤監測,尤其對潛在的長時間內難以消除的危害進行監測,評估其危害周期和影響范圍。
8 后期處置
8.1善后處置與恢復重建
協助潛江經濟開發區人民政府做好善后處置工作,包括傷亡救援人員、遇難人員補償、親屬安置、征用物資補償,救援費用支付,災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等事項;負責恢復正常工作秩序,消除事故后果和影響,安撫受害和受影響人員,保證社會穩定。
應急救援結束后,參加救援的部門和車間應認真核對參加搶險救災人數,清點各種救援機械和設備、監測儀器、個體防護設備、醫療設備和藥品、生活保障設施等,并重新定期檢查和維護,對于在救援中損耗的應急物資必須重新定期檢查和維護,對于在救援中損耗的應急物資必須重新更換設備,始終保持完好狀態?,F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整理好搶險救災記錄、圖紙等,及時總結分析,寫出事故救援報告。
8.2保險
事故災難發生后,由財務部門和人資部門聯系相應的保險機構開展相關的保險受理和賠付工作。
8.3調查與評估
1)調查評估
(1)事件發生后,應根據事故的級別及時成立事故調查小組,對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調查和分析。安保處負責收集有關資料并存檔。
(2)事故調查小組應積極配合上級事故調查組展開事故調查工作,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阻撓。
(3)事故調查清楚后,事故調查小組應及時寫出事故調查報告并告知事故應急領導小組。
(4)根據事故調查報告,事故應急領導小組,應及時按照事故“四不放過”的原則進行處理。
(5)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結束后,應急指揮部分析并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應急救援工作的建議,對應急預案進行評審及搶救過程應急能力評估,并就有關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
(6)經事故調查報告批復后根據事故調查報告對事故責任人的處理和事故防范措施積極落實,立即進行生產秩序回復前的污染物處理,必要設備設施的搶修,人員情緒的安撫。
2)報告制度
嚴格按《國家環??偩?lt;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試行)》要求落實報告制度。
(1)一般(Ⅲ級)突發環境事件,事發地區縣環保局應在發生或得知突發環境事件后30分鐘內上報市環保局,市環保局應在1小時內,向市政府和省環保局報告。
(2)當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初期無法按突發環境事件分級標準確認等級時,報告上應當初步判斷的可能等級,隨著事件的續報,可視情核定突發環境事件等級并報告應報送的部門。
(3)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在發現和得知突發環境事件后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理完畢后上報。
(4)突發環境事件可能波及相鄰市級行政區域的,區環保局應當在向市環保局報告的同時,及時通報可能波及的其他區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5)在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工作中,各級環保部門不按照規定報告或者報告中弄虛做假,致使事故擴大或者延誤事故處理的,按照有關規定,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9 培訓和演練
9.1培訓培訓內容和方式
(1)定期對員工進行內部應急培訓。如開設培訓班、上課、事故講座、發放宣傳資料以及黑板報、公告欄、墻報等方式,讓全體員工熟悉本公司應急預案內容,了解應急處置程序,掌握所經營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和應急處置原則。
(2)組織員工參加政府部門舉辦的相關安全培訓;讓相關人員掌握有業務往來的化學品生產公司的應急預案,在其舉行應急預案演練時,主動組織本單位員工前往觀摩學習。
(3)每年至少組織本單位員工舉行一次綜合預案應急演練。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專項預案演練;各車間要經常性地組織進行單項演練。
9.2 事故控制方法
各單位日常工作把應急救援中各自應承擔的職責納入工作考核內容,定期檢查改進。每年進行一次。培訓內容:
1、向周邊人員宣傳應急知識,學會疏散方法等;
2、熟悉本公司應急救援預案,事故單位如何進行詳細報警,現場人員如何接事故警報;
3、如何啟動公司級應急救援預案程序;
4、依據應急救援的職責和分工開展工作;
5、組織應急物資的調運;
6、申請外部救援力量的報警方法,以及發布事故消息,組織周邊社區、政府部門的疏散方法等;
9.3演練
應急預案應根據實際適時組織進行演練。公司和各單位可結合生產情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組織演練,以檢驗和測試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的應急能力和應急預案的可行性,提高實際技能及熟練程度,通過演練后的評價、總結,糾正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預案質量。
演練類型:根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指南》預案演練分為:1)按演練內容分類:綜合演練和單項演練;2)按組織方式分:現場演練和桌面演練。
一、演練準備
1、演練前,預案涉及所有部門必須編寫一份演練計劃,內容要盡量詳盡,實用,責任要明確到人。預案要上交到公司總經理或此次演練總指揮處審核并批準。
2、預案涉及部門對所屬員工進行培訓,學習本預案及演練計劃的內容,演練時的注意事項、紀律等等,熟練掌握演練中涉及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發生特殊情況時的逃生方法及路線。
3、物資供應部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做好演練所使用物資的準備工作。
4、如需外部支援時,要提前通知相關部門(與上級預案相銜接)。
5、演練范圍與頻率:綜合預案的演練由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辦公室負責組織,從各單位抽調精干人員,針對重大事故進行演練。單項演練由各部門自行組織,針對本單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演練。
綜合預案演練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專項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一次;各車間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經常性的進行單項演練,每年不少于4次。
二、演練評估與總結
預案的演練效果由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辦公室負責進行評估和總結,單項演練的效果由各組織單位自行評估和總結,但必須講評估和總結報告書面呈報到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辦公室。
三、獎懲措施
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對于能夠做到機智、勇敢、冷靜,積極搶救傷員與公司物資的人員,給公司挽回損失的,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在救援過程中不積極主動、相互推諉,拖延時間耽誤救援工作的,根據公司制度給予相應的處罰。
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現之一的部門和個人,應依據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1)出色完成應急處置任務,成績顯著的;
(2)防止搶救事故災害有功,使廠區的財產免受損失或者減少損失的;
(3)對應急救援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4)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依法依規,視情節輕重和危害后果,追究相應責任:
(1)不按規定制訂事故應急預案,拒絕履行應急準備義務的;
(2)不按規定報告、通報事故災害真實情況的;
(3)拒不執行事故應急預案,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
(4)盜竊、挪用、貪污應急工作資金或者物資的;
(5)阻礙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執行任務的;
(6)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10 保障措施
10.1 通信與信息保障
為保障信息暢通,采用公司內部固定電話、對講機及涉及本預案人員的手機等多種渠道進行相互之間的聯系,各級應急指揮機構人員的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確保能夠及時溝通信息。有關應急部門、機構或人員的聯系方式見附件。
事故發生較大時,公司無法控制時,需要外部支援,要求員工熟知常用的外部救援電話,見附件。常用應急救援電話:應急中心110、消防119、急救120、環保12369。
10.2 應急隊伍保障
加強應急隊伍的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整合公司現有應急資源,組建七個專業救援小組。7個應急小組的人員及聯系方式見附件。
公司在應急救援行動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依托潛江市消防中隊、江漢石油管理局公安(消防)、武警、民防救災、醫療衛生、地震救援、防臺防汛、環境監控、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事故處置,以及水、電、油、氣等政府工程搶險應急救援的專業隊伍和骨干力量。
為保證救援工作的順利實施和救援組織的有效運轉,應急指揮部應加強現場救援專業組各方面的建設和人員相應的培訓,以及應急措施的定期檢查。確保在應急救援過程中制度的落實、應急資金落實、應急物資與裝備的落實、人員落實,并能承擔起其相應的職責。當有人員離開組織后,還應及時補充新的人員,并對其進行培訓。
10.3 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10.3.1應急和救護設備的配置
公司內必須配備一定的應急設備和防護用品,以便在發生安全事故時,能快速、正確的投入到應急救援行動中,以及在應急行動結束后,做好現場洗消及對人員和設備的清理凈化。生產區內各車間應配備應急設施(備)與物資以及滅火器配置和分布情況見附件。
10.3.2應急和救護設備的管理
所有應急設備、器材應有專人管理,保證完好、有效、隨時可用。公司建立應急設備設施及器材臺帳,記錄所有設備設施及器材名稱、型號、數量、所在位置、有效期限,管理人員姓名及聯系電話。
應隨時更換失效、過期的藥品、器材,并有相應的跟蹤檢查制度和措施。
由公司供應部部長實施后勤保障應急行動,負責滅火器材、藥品的補充、黃沙、麻袋、鏟車、交通工具、個體防護用品等物資設備的調用。
10.4 經費保障
財務部門按照國家和公司的相關規定標準提取應急救援費用,在成本中列支,專門用于完善和改進公司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監控設備定期檢測、應急救援物資采購、應急救援演習和應急人員培訓等。保障應急狀態時公司各部門、車間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
公司總經理為應急救援經費保障的第一責任人,嚴格按照公司《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投入保障制度》以及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要求,切實保證應急救援經費的投入;公司財務部長為經費保障的直接責任人,在總經理的指導下,全面負責、指導計劃財務部按照規定嚴格提取安全專項費用并保障費用的有效投入和使用、管理。
10.5 其他保障
10.5.1交通運輸保障
建立潛江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統。在應急響應時,利用現有的交通資源,請求交通部門提供交通支持,保證及時調運有關應急救援人員、裝備和物資。
10.5.2醫療衛生保障
應急救援辦公室負責應急處置工作中的醫療衛生保障,組織協調各級醫療救護隊伍實施醫療救治,并根據公司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特點,組織落實專用藥品和器材。各醫療機構接到開發區或市安監局相關部門指令后要迅速進入事故現場實施醫療救治,各級醫院負責后續治療。
10.5.3 人員防護
應急救援人員要配備符合救援要求的人員安全職業防護裝備,嚴格按照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確保人員安全。
10.5.4治安保障
安全警戒及現場治安組負責事故現場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加強對重要物資和設備的保護,維持現場秩序,及時疏散群眾。必要時請求潛江經濟開發區派出所協助事故現場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
10.5.5技術儲備與保障
⑴充分利用現有技術人才資源和設備設施資源,提供在應急狀態下的技術支持。
⑵在應急響應狀態時,請求潛江市氣象局為應急救援決策和響應行動提供所需要的氣象資料和氣象技術支持
11 附則
11.1 術語和定義
⑴應急預案
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為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制定的行動方案。
⑵應急預案
是指從總體上闡述事故的應急方針、政策、應急組織結構及相關應急職責、應急行動、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應對各類事故的綜合性文件。
(3)現場處置方案
是指針對具體的裝置、場所或設施、崗位所制定的應急處置措施。
(4)應急準備
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為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進行的組織準備和應急保障。
(5)危險源
危險源是指一個系統中具有潛在能量和物質釋放危險的、可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或環境破壞的、在一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可轉化為事故的部位、區域、場所、空間、崗位、設備以及位置。
(6)危險辨識
是指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
(7)事故
造成人員傷亡、職業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意外事件